首页 > 栏目首页 > 咨询 >
 
 

以无相心念无相佛,这就是实相念佛

2023-06-26 04:36:43  来源:祖道影


(资料图片)

知是空华·即无轮转

欢迎关注祖道影

圆觉汝大智,黙然无言说。

离却一切相,是入不二门。

——祖道影

《摩诃止观》的特色

刘朝霞

七、四种并行的念佛观

《止观》中关于念佛比较集中在“发大心”和“修大行”中。念及在大师入灭时以弥陀净土为归,可见大师对念佛是有独到的体会的。在《止观》中认为“唱阿弥陀佛就是唱十方佛,一切佛等”。在这里“唱佛”与现在所说的“念佛”的内涵相同,即以口称念佛之名号;而现在所说的“念佛”这个词,在《止观》中,(亦是在当时),则是属于“观念”的范畴,以心中意想为主: “念西方阿弥陀佛,去此十万意佛刹,在宝树、宝池、宝堂、众菩萨中央坐说经,三月常念佛。云何念?念三十二相,从足下千辐轮相,一一逆缘念诸相,乃至无见顶,亦应从顶相顺缘乃至千辐轮。”文中可见其念佛与现在的观想念佛意义相同。又云: “又念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?佛不用心得,不用身得,不用心得佛色,不用色得佛心。……用是念当生阿弥陀佛国。是名如相念”。又佛四种身,身身开合成三十六身,“身身俱是法界,故俱能起,故俱能入”,以无相心念无相佛,这就是实相念佛。文中并引《婆沙》三种“念”得三种势力,念佛色相得下势力,念佛四十不共法得中势力,念实相佛得上势力,正与四种念佛中的观像、观想、实相念一致,可见“唱佛”和“念佛”在《止观》中是同样受大师重视的。 c、结束语——止观的时代意义虽然大师以解行并重,亲证实相的圣者形象,受到当时王公将相顶戴有加,并以止观为后人尊崇备致,但其对后世的影响除了理论上的登峰造极与实践中的超越升华而外,还在于止观行法对当时学者身心康复和革新的实际利益,还在于其强调的必不可少的发大心之菩萨精神对社会、人心的奉献和价值。 伴随着愈来愈发达的社会和越来越昌明的科学而来的,是人们精神生活和道德公益的日益颓废与堕落、荒芜,空洞无着的心理状态,增加了失衡和倾斜的比律,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这些恰恰是种种疾病、家庭问题、社会问题的根源。心理的失衡是现代人类健康的天敌,现代健康概念是生理、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,在心理学中说动机决定了行为,而动机是心理状态,因此行为的健康与否,心理状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然而遗憾的是,现代人的心理或精神却越来越陷入狭隘与混乱的恶性循环之中。虽然种种心理科学层出不穷,以及医学技术的高度发展,依然不能使每一个都拥有获得健康权利的人,保持正常的身心协调,依然摆脱不了心理误区的梦魇,俗语谓“解铃还须系铃人”,“心病还须心药医”,个人的心理卫生唯有自己清扫和处理,别人无法代劳。在心理学中,有行为疗法、厌恶疗法、认知疗法等等,试图从潜意识中唤起患者正确地认识事物,虽然从以身治身的单向疗法,深入到以心疗身的心理疗法,但与有病治病、无病调和身心增强健康的止观禅坐观心方法相比,依然是枝与本的关系。特别是观心方法,它直接清洁心理空间,藉观察自己的心念,修改潜意识深处错误的思维和观念,纯正心念、健康动机;修正躯身错误的信息,发布正确的信号。有相的色身与其产生的行为在清净的心理空间主控之下,生活质量、处世品味,以及修养、形象及其疾病、业障等等都会随之净化和升华。 大菩提心是菩萨精神,它能使人扩大心量,使人学会宽容与忍让,并能够珍惜自身、善待他人、热爱自然。从这个良好而伟大的动机或愿望中产生的思想,启发着人们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,不为一叶障目、一利伤足,从中领会到菩萨精神的行为价值在奉献、在奉献中提高人生质量。可见,止观观心正是个人心灵的弥合与完美、创造良好人际环境、促进依正和谐的桥梁,亦可知《止观》中的观心学说除了学佛者趋向于人格圆满、获得究竟成佛的目的之外,更应让它的那份明静之光在安顿人生、祥和社会中大放光明。 《止观》的特色与精神,不限于前面所说的几个方面,还有四教、四门、四运、四句等,它们在以《法化》实相为背景,以止观为大纲的前提下,组成一幅纵横交错的《止观》网络,构建起《止观》辉煌深广的大厦,在中华文化史上,耸立起一座中国佛教特色的雄伟壮观的里程碑。其观念、其方法、其思想、其精神,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,为后人所景仰、所探讨、所吸取、所发挥。

往期推荐

关键词:

  
相关新闻
每日推荐
  • 滚动
  • 综合
  • 房产